经典答疑

根据我常年的咨询经验,总结了一些常见的问题,部分应该对大家有帮助。

我的目的和动机

  • 你是谁?你为什么要做这个网站?你有什么目的?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水平,你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绝大部分信息都是有其目的性的,我这个网站也不例外,在接收信息时首先推测别人的动机和目的,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首先介绍一下我是谁,我现在已经工作了,在百度做一些大模型推理的工作,之前与各位一样,也是一位研友,由于大学时天天沉迷游戏和恋爱,挂科过多导致保研无望,且学的冷门专业致前途灰暗,所以走上了自学计算机和考研的道路。

在自学的过程中最让我苦恼的就是没有好的材料,各类考研 408 书籍都是没有重点且难以理解,网上的各种视频资源也是良莠不齐,无数人都想赚取你口袋里的钱,而不是真正传授给你知识,这些牛鬼蛇神、魑魅魍魉都是想尽方法向你推销他们的产品(例如 bilibili 上的各种学长),常见的套路就是做一些基本的视频和提供考研资源,然后让你加群、联系群主、交钱进小班授课,这些学长们的水平在如今的我看来也是次得不行,但是抵不住当时年少无知,作为一名彻底的小白也是被在考研路上被坑得够惨。

请原谅我在说出上述话时带有一些情绪,但这也引申出了我做这个网站的第一个目的,我希望为各位计算机研友提供一份真正优秀、有重点且免费的复习材料(虽然现在还不敢当 hhh),帮助大家最快速地从 0 分进阶到 120 分。有句很矫情的话怎么说来着,“因为淋过雨,所以想为你撑伞”,这确实是我发自内心的一个想法。

此外,在从零到一的学习过程中我也积累了一些自己独到的经验,虽然当时在考研的过程中磕磕绊绊,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 但是考研后我又重新学习了这几门课的知识,阅读了很多原版的英文教材,在这个过程中我依照经验主义的视角审视了过去的学习过程和所有的材料,提炼出一些核心的要素,希望分享给大家。

当然了,这个网站还在优化中,我平时工作也比较忙,预计在 2025 年八月底之前将网站中的文字内容完善到我觉得还不错的程度。 如果你在之前看到,恭喜你是 “内测用户” 了,有任何意见都可以通过邮件与我联系,我会尽力改善。


技法精炼

  • 专业课的内容太多,我学不懂也学不完怎么办?

一般而言,计算机的专业课都包含若干本书的内容,其中包含非常庞杂且错综复杂的知识体系,说实话,想在短时间内深入理解所有细节,是十分困难不切实际的。

但是大家复习的目的是什么?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复习的目的是通过考试而不是做一个计算机科学家,你不一定需要掌握所有细节才能在考试中考到高分。

复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是 舍本逐末、明确重点。 将课本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掌握清楚是成本很高但效益很低的事情, 你应该将时间倾注到那些能给你带来最大边际效益的知识点, 而不是纠结于某些冷门知识点。

这种复习方式也十分符合演化的 廉价七成原则:演化让你得到的模式不是最正确的模式,而是用最低成本换取最大效用的模式。 很多 “理聪” 在复习时讲究一个面面俱到,这在时间完全充裕的情况下是可行的,但在时间受限的情况下却是束缚手脚的一件事,你牺牲了本来可以放在其他层面的复习时间。

你在复习 408 时投入的时间和你能考到的分数就像是一个对数函数,开始时,你只要投入很少的精力就能获得很多的分数提升,但是到达某个瓶颈后,你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才能获得很小的分数提升。

投入的时间
分数(满分150)
150
120
100

我从来不推荐硬啃王道那几本贼厚的书,说实话,在我看来,用这种方式学习还不如直接看着考研大纲,然后对着 chatgpt 或 deepseek 问呢。

考场如战场,好的复习方法就像在战场上你使用好的战法。比如,你就要有 这种魄力:CSMA/CA 里面的那几个帧、海明码的操作细节,我就是不复习,因为这些题基本不可能在大题考察,如果真的考的话我就认栽,如果在选择题考的话我就尽量排除错误选项然后蒙一个。

我曾经见到一位同学在时间比较紧迫的情况下花了一天时间去研究成组链接法的细节,这就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了。 成组链接法的细节十分复杂,如果考的话只能在选择题中考察,而且考察的概率也极小,投入这么多的时间去研究这个十分不划算, 我当年考研的时候直接跳过这个知识点了,看都没看。

第二重要的点是在 实践中去学习。 如果你目标是考试的话,不要总是盯着教科书看,想着我先把知识学习扎实,再去做题。 在学习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去做题了。

人类的绝大多数知识是无法空想就单单学会的,经验需要通过实习才能掌握, 仅仅通过文字掌握的知识都是死知识,是无法帮你快速考到一个理想的分数的。 这是像游泳一样,你可以在不学体育教科书的情况下通过经常下水而学会游泳,但是不可能通过读游泳教科书而不下水的方式学会游泳。当然,如果两样都一起来的话,一般来说是最好的。

此外,掌握知识的很多过程是超乎语言表述范畴的,比如说你挖坑种树的话,你要能够让你的肌肉感觉到铁锹和泥土对你的反馈,而且这个反馈送来的信息有一部分是语言无法描述的。

此外,在实践中学习可以帮助你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尤其你当你对知识点还是一知半解时。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你以主动的方式快速加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 如何从晦涩的教科书文本中学习到背后知识的本质?

理解任何信息,都必须深入其背后的环境。仅仅关注表面的文字,就像只看到冰山一角,而水面下的庞大冰体,即环境,才是决定其真正含义的关键。

如果你不了解作者的背景和所处的整体环境,就很难准确把握信息的真实意图。这种复杂的关系就像盘根错节的树根,牵一发而动全身。当你试图理解其中一个细节时,会发现它与更广阔的背景紧密相连,最终揭示出一个远比表面信息复杂得多的庞大体系。


  • 为什么中国的教科书和复习材料这么难理解?

因为写教科书的人一般是大学里的讲师或教授,对于中国的大学教授来说,最佳的博弈策略并不是花很多时间去写一本由浅入深的、为初学者准备的教材,而是花尽量短的时间。


网站不如 AI?

  • 你这个网站比 AI 强在哪?

说实话,不光我这个网站,就连现在绝大多数的教科书和老师,都比不上 AI 了。你给大模型一个考研大纲和一个合理的 prompt,它能够生成出来非常高质量的内容,从文字层面来说,完全不逊色于任何一本书。

此外,你可以试试从本站中复制考研真题,让大模型去解答,你会发现 AI 的回答质量非常高,这一点已经强于当前很多的辅导老师了。

我对于这个网站的定位不是希望它成为一本事无巨细的教科书,而是希望它成为一个地图。 一张地图要画得清晰,不是细节越多、画面越挤越好,而是格局越正确越好,这能够帮助读者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辨别关键节点。

我寄希望于这个网站和后续的课程能够成为上述的地图,帮助读者最快地从零到一地提高到 110~120 分,并识别自己的知识框架的不足之处,我希望充当一个引路人的角色。至于进一步的提升到更高的分数,则需要依靠你个人的努力了,这一点我觉得谁也替代不了。


如何超常发挥

  • 如何在考场上超常发挥?

一件事情你没有亲身经历过,是很难有绝对把握的。就如博尔赫斯所说:一个男人在两件事情上面是极为不确定的,一件事是自己在战场上会不会成为逃兵,另一件事是自己第一次在和女人上床时会不会阳痿。

我的建议是在考研前几个星期,买好答题纸,按照固定的时间来到考场(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去考场实地)。


制定复习计划

  • 你能否介绍一下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比如你的具体复习计划和时间表?

其实我是不喜欢按照很细节的时间表复习的,比如今天上午七点到八点复习这个,九点到十点复习这个,这会让我感到很无趣且效率很低。

很多同学问我已经过了大学阶段这么久了,为什么对于 408 这几门课还是驾轻就熟? 我想着大概也与我当时走的弯路多有着很大关系。 初学计算机时我接触了太多信息,这其中很多都是无效信息,但也培养了我区分噪音和信息的能力。

你需要能够在学习时问出关键问题,比如这个知识点上自己究竟是卡在哪里了? 只是 被动地读书或看视频 不会加深你对于知识的理解,不是你自己学会的,你也会遗忘得很快。

我的复习策略只有一个大方向,比如在这个月或这两个星期内,我要在哪些层面提升多少。 但是对于每一天、每一个小时,我是随心所欲地复习的。


我还授课么

  • 如何联系你?你现在还授课么?

如果想要联系我的话,请通过邮件吧,我目前只打算通过这个网站与读者交互,我喜欢邮件、网站这种异步的、老派的信息交换和呈现方式。 因为我觉得这才是真正能够实现价值沉淀的媒介,我也希望这个网站可以随着时间不断变好,为将来的研友提供更大的帮助。

微信和 QQ 群组、公众号、知识星球这种在我看来割韭菜的味道更重一些(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从学习者的视角来说,这些平台提供的更多是噪音而不是信息,而考研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专注和沉浸的过程。我觉得很多同学参加这些群组主要是因为孤独,而不是真正想要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是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

我现在已经不授课了,先前授课是因为穷学生想赚一些外快,现在有主业了,当然要投入更多精力在主业上了。 当然等我后面空了也打算出一门课,详细阐述我对于计算机考研和当中重点知识点的理解,价格很低,不会超过你找人一对一咨询一小时的价格。 但是宁缺毋滥,我还是会将这门课优化到极致再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