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方法论
抓住关键知识点
二八原理(也称为“80/20原理”或“帕雷托原理”)最早是由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帕雷托提出来的,关于这个原理的详细介绍请看“这里”。通俗地说,就是【因果的不对称】。20% 的原因导致了 80% 的结果;而其它 80% 的原因只产生 20% 的结果。当然,这里提到的“二八开”的比例不是绝对的,从“四六开”到“一九开”都有可能。
为了给不了解它的人一点感性认识,我举几个例子:
少数有钱人掌握了社会的大部分财富(帕雷托就是从财富分布中发现该原理的)
公司里大部分的销售业绩由小部分的销售人员创造
地毯的大部分磨损集中在少数几个地方
大部分开发人员只使用少数的编程语言,而大量的编程语言几乎没人用
首先,这个原理的关键处就在于它挑战了传统的理念。比如:小时候老师经常教导说:“一分付出一分回报”。用数学的术语讲,就是付出和回报是呈线性相关的。很多人受此影响(可能是潜意识的影响),都习惯于平均分配时间、精力来处理问题。结果就导致我前面所说的投入很多,回报很少。因此,要运用二八原理之前,你先得改变自己头脑中的思维定势,要以【不平等】的观点来看周围的问题。
考研其实是一个“田忌赛马”的游戏,你的目标是获取全局的最优,要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东西上(那些常常考察的知识点、以及如何保证对于这些题目不出错),而不是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那些冷门知识点,这就好像用自己的上等马与别人的劣等马去比赛,最后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芝麻你也不一定能捡到,因为冷门知识点由于练习少,所以能容易遗忘)。
回到考研,对于不同的知识点,我们需要学习到不同的层级:
- 对于那些常常在大题中考察的知识(比如树、图、排序、虚拟内存、cache、CPU、指令集、进程PV操作等),我们需要学习到第四个层级,即使不在考场上,你也应该能马上能说以来关于这一点会怎么考。
- 对于某些会在选择题中考察到的知识点,我们对其的熟悉程度可以稍小一些,学习到第三个层级即可,如果遇到问题,我们多思考一下,可以得出答案。
- 对于那些冷门的知识,只要学习到第二个层级即可,这些问题在考试中可能作为选择题考察,遇到能蒙一把就可以。
这正是本教程的核心理念所在。我已经按照内容的重要性进行了标注,从而使你能够根据个人学习需求和目标分数预期,灵活地调整对各个知识点的复习深度和投入强度。你可以优先掌握核心概念和高频考点,同时根据时间和能力,选择性地深入那些较为复杂或者不常考察的领域。
基于实践
对于考研复习,我常见到以下的学习模式:
- 扫荡式复习:反复阅读书籍,每个章节都平等对待,试图记住每一个知识点。
- 延后实战:希望在完全掌握所有知识后,再开始真题的模拟练习。
第一种方式就如第一点所说,没有抓住主要知识点。第二种方式的问题在于学习与实践脱离,考研复习的目的就是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所以在平时学习过程也也要和真题结合。并且,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说,做题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做题是一个主动检索的过程,你花费的心思越多,收益就越多。
一个更高效的复习策略是基于历年真题来规划。你可以尽早地去尝试一下往年的真题,观察一下题目的风格,尝试性地做一下题目以判断自己对于知识点的掌握还差多少火候。然后在后续的复习过程中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的部分,并且结合其他习题去深化自己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我的复习经验更为极端一些,在还未开始书籍复习之前,我尝试了几套408的早年真题。尽管我的成绩并不理想,只有六七十分,但这个过程使我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薄弱环节和哪些内容是复习的重点,我发现这种方法显著提高了我的复习效率。
获取真知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实践。 —— 爱因斯坦
我听说然后忘记了,我看见然后记住了,我去做然后理解了。—— 本杰明·富兰克林
实践出真知,如果你只是一直看课本的话,你永远无法深入地理解知识,你需要去基于实际的场景或题目,主动地去应用这些知识,而不是被动地一直摄入更多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
寻找关键问题
在过去,我接受过一些同学的咨询。他们经常表示对某些知识点存在困惑,并希望我能提供解答。对此,我常常会反问:“你在这个知识点的哪个部分感到困惑?”有趣的是,部分同学竟然难以明确他们的困惑之处,而只是希望我能重新讲解整个知识点。
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建议他们先明确自己的疑惑,再来咨询我。令人意外的是,很多同学在明确自己的疑问之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竟然能通过自主学习找到答案,并解决问题。
根据我的观察,这些同学大多处于“有意识的无能力”阶段:他们知道该知识点的用途,但对其仍然只有片面理解,缺乏全局的认识。
通过主动提问,他们实际上是在连接大脑中分散的认知片段,逐渐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我认为,这一过程虽然挑战重重且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通过主动提问和自我探索,同学们能更加稳固地掌握这个知识点。
在整个过程中,使用语言来明确和表达你的思考是关键。例如,当你在学习时,大声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疑问,这可以帮助你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思维过程。同样地,当你“扮演”教师的角色时,口头传授知识将进一步深化你对主题的理解。
语言在学习中的角色
- 人的大脑中的知识和经验往往是抽象和非结构化的。语言为这些抽象的想法提供了符号化的工具,使我们能够为复杂的概念命名、分类和组织。
- 语言为我们的认知提供了锚点。当我们为一个概念或物体命名时,这个名称就成了我们与这个概念或物体关联的标签。随后,当我们听到或使用这个词汇时,与之相关的知识和情感会被唤醒。
了解自己
要达到最高的学习效率,深入了解自己是关键的一步。首先,要明确自己更偏好哪种学习媒介,是文字阅读、视听材料,还是实践操作?哪种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你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你是适合长时间专注在一门科目,还是每天将时间分散到不同的科目?在学习过程中,你还需要反思自己常犯的错误和盲点,是理解性问题、应用问题,还是记忆方面的短板?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特点和习惯。所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远比盲目跟随他人更有价值。只有真正了解并适应自己的学习风格,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过于依赖固定的学习模式或是随大流,可能会让你看似付出了很多,但实际上收获甚微。
因此,个性化的学习策略才是关键。你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量身打造学习计划,而不是机械地跟随大多数考研大军走进图书馆或教室,过着那种看似很努力,题目刷了一道又一道,课本读了一遍又一遍,但是实际上不高的效率复习生活。高效学习并不仅仅是时间的长短,更多的是如何有针对性、有策略地利用这段时间。
比如我在当年就总结出自己的学习特点:
-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促进我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在对知识点建立基本了解的情况下,我会去做相关的真题,然后基于真题中的问题,我会定向地去补充不足的知识,这个过程于我效率是最高的。
- 在我复习时,长时间专注于一门科目对我效果更好。比方说,我不会去制定那种 “每天复习1小时英语,3小时数学和3小时专业课” 的这种计划,因为我是一个天性十分自由散漫的人,这种非常严格的计划对我来说很折磨。在我复习时,我可能会根据当下的状态去选择复习动力最大的科目,然后长时间专注于这一门课。
- 我的记忆力一般,所以对于那些比较偏向于记忆的知识点,我很容易遗忘,而且我从小就很马虎,看题目常常不仔细,很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所以我在平时会注意积累那些我容易遗忘并且容易犯错误的点,将它们添加到Anki中,通过不断地练习以至于自己可以形成下意识的反射,以避免相关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