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系统
功能
文件系统(File System)作为操作系统与存储设备之间的桥梁,负责数据的存储、访问、管理和保护。简单来说,文件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功能:
- 数据存储与组织
- 文件系统以 文件 和 目录 的形式组织数据,将存储设备的物理空间划分为 逻辑单元(如文件、文件夹),便于用户和应用程序访问与管理数据。
- 空间管理
- 通过 空闲块管理(分配、回收、组织),文件系统高效利用存储空间,减少碎片,支持文件的创建、扩展和删除。常见方法包括 连续分配、链接分配 和 索引分配。
- 数据访问与操作
- 提供标准接口(如 读、写、打开、关闭)支持对文件的访问和操作,确保数据的高效检索和修改,同时支持 随机访问 和 顺序访问。
- 数据保护和安全
- 权限管理
- 数据完整性校验
文件系统和磁盘的功能区别
文件系统和磁盘在存储管理中扮演不同角色。磁盘负责物理存储,提供固定大小的 扇区(通常为 512字节 或 4KB),作为数据读写的 最小物理单位。文件系统则在磁盘之上构建 逻辑结构,负责数据的组织和管理,以 盘块(或簇) 为单位进行空间分配和操作。
盘块/簇是文件系统定义的 逻辑单位,其大小在格式化时确定(常见如 4KB、8KB 等),用于管理文件的存储和访问。盘块通常是 扇区 的整数倍,便于将逻辑操作映射到物理存储。扇区 则是磁盘的物理单位,硬件层面的最小读写单位,固定且不可更改。
全局结构
如上图所示,磁盘从逻辑上分为如下部分:
- 引导区(Master Boot Sector,MBR):引导区位于磁盘的起始位置,通常是磁盘的第一个 扇区。它包含 引导加载程序(boot loader),用于引导操作系统。引导加载程序负责启动计算机并加载操作系统内核。
- 分区表(Partition Table):分区表通常存储在磁盘的第一个扇区之后,用于记录磁盘上的 分区信息。分区表指示了磁盘上每个分区的起始位置、大小和文件系统类型。不同操作系统使用不同的分区表格式,如 MBR(Master Boot Record)和 GPT(GUID Partition Table)。
- 分区(Partition):分区中存储有 文件系统,文件系统中包含 元数据 和 数据区 这两个部分。
- 元数据:
- 超级块(Superblock):包含文件系统的关键信息,在计算机启动时,超级块会被载入内存。超级块中包含的典型信息包括分区的块的数量、块的大小、空闲空间的管理方式等。
- 空闲块信息:管理磁盘中空闲块的存储数据,具体方法见下文空闲空间管理方法
- inodes:管理文件的元数据
- 数据区:文件系统的 数据区 存储了实际的文件数据。这是存储文件内容的地方。文件系统会将文件数据分为一个或多个 块 或 簇,并将这些块分布在磁盘上的不同位置。文件系统的 数据区 通常占据了磁盘上的大部分空间。
- 元数据:
下图是一个 文件系统 在 分区(Partition)上的存储示例,文件系统的 元数据 由 superblock、inode 位图区(inode bmap)、数据块位图区(data bmap)、inode 存储区(inode region)这四个部分构成。
外存空闲管理
文件存储设备(如硬盘、SSD)将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大小相同的 物理块(通常为 512字节、4KB 或更大),以块为单位进行数据的读写和交换。因此,文件系统的外存管理实质上是对这些 物理块(特别是 空闲块)的组织、分配与回收的管理。以下详细说明空闲块管理的关键问题和方法:
空闲表法
再该方法中,系统需要维护一张 空闲块表,用以记录磁盘上尚未分配的连续空闲块的所在位置和大小。表格的每一行描述一个空闲区段。
空闲块表应包含以下两个字段:
- 起始空闲盘块号:该空闲区段的第一个盘块编号
- 空闲盘块数:该区段中连续空闲盘块的数量
这样,空闲块表就能够清晰、完整地反映磁盘空间的空闲情况,为后续的块分配和回收提供可靠依据。
空闲链表法
在本方法中,采用 链表 结构来组织和管理磁盘上的空闲数据块。链表的每个节点对应一个空闲块,并在节点中记录该块所在的磁盘块号(或块标识)。链表的头节点保存第一个空闲块的位置,随后每个节点的 next 指针指向 下一个空闲块,形成一条从头到尾依次链接的空闲块序列。
这样,所有空闲块就被构建成一条有序的链表:
- 分配时:系统只需从链表头部取出一个节点,即可得到一个可用的磁盘块;随后将头指针移动到下一个节点,完成快速分配。
- 回收时:释放的磁盘块会被重新包装成一个节点,插入到链表的适当位置(常见做法是插入链表头),从而实现 O(1) 的回收操作。
- 遍历和合并:在需要对空闲块进行合并或统计时,只需顺序遍历链表即可,所有空闲块的位置信息都已在节点中明确记录,避免了额外的查找开销。
因此,使用链表来管理空闲块既能保证在高频的分配/回收场景下保持低时间复杂度,又能通过一次遍历轻松实现空闲空间的统计与碎片整理,提升整体存储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位图法
位图(Bitmap)是一种用二进制位数组来管理磁盘块的技术。位图中的每一位(bit)对应磁盘上一个固定大小的数据块(通常为 4 KB、8 KB 等),通过该位的取值即可快速判断该块的使用状态。
- 0:对应的数据块为空闲块,意味着它尚未被分配,可以用于存放新文件的数据。
- 1:对应的数据块已被占用,已经分配给某个文件,不能再被其他文件使用。
位图 使用流程
- 初始化:在文件系统创建时为整个磁盘块集合生成位图,初始全部置为 0(空闲)。
- 分配块:当文件需要写入数据时,系统在位图中搜索第一个 0 位,找到后将该位改为 1,并返回对应的块号给文件系统。
- 回收块:文件被删除或其数据块被释放时,系统把对应的位恢复为 0,表示该块重新进入空闲池。
- 持久化:位图通常被写入磁盘的固定位置(例如超级块或专门的位图块),以保证系统重启后仍能恢复块的使用状态。
成组链接法
成组链接法 的实现细节相对繁琐,这里只要求掌握其核心思想(在选择题中出现的概率较低,但仍值得了解)。
其基本思路与文件混合索引分配方式相似:使用一个磁盘块来保存若干空闲盘块号,并通过链表把这些块组织起来。具体做法如下:
- 建立第一个空闲块组
- 选取一个磁盘块 A 作为“空闲块组”。
- 在 A 中依次记录一定数量(如 10 ~ 20)个空闲盘块的盘号。
- 当 A 中的记录已满时,说明当前组已经没有预留的空闲盘号。
- 扩展空闲块组
- 为了继续记录后续的空闲盘块,需要再分配一个新的磁盘块 B。
- B 同样用来保存若干空闲盘号。
- 为实现组之间的连接,在 B 中的某个位置(通常是第一个记录位)存放 A 的盘块号,这个盘号充当“一阶间址”,即指向前一组的头结点。
- 同时,A 需要保存 B 的盘块号,以便在遍历空闲块链时能够顺利跳到下一组。
- 空闲块的分配与回收
- 当需要分配空闲盘块时,直接从当前组(如 A)的记录列表中取出一个盘号即可。
- 如果取完后该组的记录为空,则将指向下一组 B 的指针提升为新的当前组,继续从 B 中取号。
- 回收空闲盘块时,只需把盘号重新写入当前组的记录列表;若当前组已满,则按上述方式再申请一个新组并把该盘号写入新组的首位。
成组链接法通过“块内多址+块间链表”的组合方式,兼顾了存储密度和访问效率,是一种在文件系统中常用的空闲空间管理策略。
虚拟文件系统
虚拟文件系统(Virtual File System,简称 VFS)是一种位于操作系统内核中的抽象层,它为各种底层文件系统提供统一的访问入口。通过 VFS,操作系统能够把不同存储介质(本地磁盘、网络共享、光盘等)和各类文件系统的实现细节屏蔽掉,使上层的系统调用和用户程序只需要面对一套一致的接口,而无需关心文件实际存放在哪里、采用何种组织方式。
VFS 的核心目标有三点:
- 统一接口:为所有文件系统提供统一的 API(如
open
、read
、write
、close
等),保证应用程序在对文件进行操作时的代码始终相同。 - 提升可扩展性:只要新的文件系统实现了 VFS 定义的接口,就可以通过注册驱动或模块的方式无缝加入系统,而无需修改内核其它部分。
- 增强可移植性:同一套系统调用在不同硬件平台或不同底层文件系统上均能工作,从而简化了跨平台软件的开发。
在 VFS 的架构中,每一种具体的文件系统(例如 ext4、NTFS、NFS、ISO 9660 等)都会实现一套内部的操作函数,并在启动时向 VFS 注册自己的驱动或模块。当应用程序发起文件操作时,流程大致如下:
- 系统调用入口:用户态程序调用如
open()
、read()
等系统调用。 - VFS 调度:VFS 接收到请求后,根据文件路径解析出对应的挂载点(mount point),进而确定使用哪一个底层文件系统。
- 转发到具体实现:VFS 将请求转交给已注册的文件系统驱动,由它完成实际的磁盘读取、网络通信或光盘访问等操作。
- 结果返回:底层文件系统返回操作结果,VFS 再把结果封装回系统调用的返回值,交给用户程序。
通过上述机制,应用程序能够实现 跨文件系统的透明访问,即无论文件位于本地硬盘、远程服务器还是光盘上,使用的代码完全相同。这种抽象不仅简化了软件开发,还为操作系统的模块化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文件系统挂载
文件系统挂载 是指把一个独立的文件系统与操作系统的目录结构(即文件树)关联起来,使得该文件系统中的文件和目录能够被正常访问和管理。简而言之,挂载的过程就是把存储介质(如硬盘分区、U 盘、光盘、网络共享等)上的文件系统“接入”到操作系统的统一命名空间中。
在大多数现代操作系统,文件系统挂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具体表现为:
- 识别存储设备
系统先检测到设备的出现(如插入 U 盘、插入光驱、网络共享被建立),并确定该设备所使用的文件系统类型(ext4、NTFS、FAT32、ISO 9660、NFS、SMB 等)。 - 选择挂载点
挂载点是文件树中的一个目录,系统会在该目录下“挂上”外部文件系统。挂载点本身必须是一个已存在且为空的目录(在 Linux/Unix 中常见的挂载点有/mnt
、/media
、/boot
等),而在 Windows 中则对应于盘符(如D:
、E:
)。 - 执行挂载操作
操作系统调用相应的挂载函数,将外部文件系统的根目录映射到挂载点。挂载完成后,用户和应用程序通过访问挂载点即可透明地读取、写入该文件系统中的文件,就好像这些文件本来就在本地目录一样。 - 管理与维护
- 挂载选项:可以在挂载时指定只读、只写、用户权限、同步/异步等选项,以满足安全性或性能需求。
- 自动挂载:在 Linux 中,
/etc/fstab
文件或systemd
的automount
单元可以实现系统启动时自动挂载;在 Windows 中,使用 “磁盘管理” 或组策略设置网络驱动器的自动映射。 - 卸载:使用
umount
(Linux/Unix)或 “安全移除硬件”(Windows)将文件系统从挂载点分离,以防止数据丢失。
挂载可以提供以下优势:
- 统一命名空间:无论底层是本地磁盘、光盘还是远程网络共享,所有资源都在同一棵目录树下呈现,简化了路径管理。
- 跨文件系统协同:不同类型的文件系统(如 ext4 与 NTFS)可以并存,用户无需关心底层格式,只需通过统一的路径访问即可。
- 资源隔离与安全:通过挂载选项可以限制对特定文件系统的读写权限,保护敏感数据不被意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