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节的多页打印视图。 点击此处打印.

返回本页常规视图.

计算机系统概述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可能会在选择题中考察,看到题目能够选出答案即可。
# 操作系统基础

##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 操作系统发展历程

## 程序运行环境

- CPU运行模式:内核模式、用户模式
- 中断和异常的处理
- 系统调用
- 程序的链接和装入
- 程序运行时的内存映像与地址空间

## 操作系统结构

- 分层、模块化
- 宏内核、微内核
- 外核

## 操作系统引导

## 虚拟机

1 - 操作系统概念

需了解操作系统的特征和发展历程,可能在选择题中考察。

概念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核心软件组件,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为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服务。

操作系统特征

  1. 并发(Concurrence):操作系统具备同时处理和调度多个程序的能力。
  2. 共享(Sharing):系统中的资源可供内存中多个并发的进程共同使用。
  3. 虚拟(Virtual):将物理的实物虚拟为逻辑上的对应物。
  4. 异步(Asynchronism):任务可以不按固定的顺序执行,因此同一操作的结果可能因执行的时序而异。

目标和功能

  • 作为用户语句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
  • 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 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发展历程

  1. 手工操作阶段:
    • 时间背景:计算机的早期阶段。
    • 特点:没有操作系统,用户直接使用计算机硬件。
    • 操作方式:用户在一个时刻将自己的程序载入计算机,然后执行。执行完毕后,将结果记录并释放计算机。
    • 问题:效率低,CPU大部分时间处于空闲状态。
  2. 批处理操作系统:
    • 单道批处理系统:
      • 特点:系统一次只执行一个任务。完成后再执行下一个。
      • 操作方式:用户的多个作业被收集到一个作业队列中,操作系统按照队列的顺序逐一执行。
      • 问题:CPU利用率仍然不高,因为在I/O操作时,CPU仍然处于空闲状态。
    • 多道批处理系统:
      • 特点:在内存中同时加载多个作业,并使它们共享CPU。
      • 操作方式:当一个作业进行I/O操作时,CPU可以切换到另一个作业,从而提高了CPU的利用率。
      • 优势:提高了系统吞吐量和CPU利用率。
  3. 分时操作系统:
    • 时间背景:20世纪60年代。
    • 特点:允许多个用户通过终端同时访问计算机。
    • 操作方式:操作系统为每个用户提供了一个“虚拟机”的概念,使每个用户感觉自己独占了整个系统。实际上,系统在用户之间快速切换,为每个用户提供少量的CPU时间。
    • 优势:提高了交互性和多用户并发访问的能力。
    • 示例:Unix操作系统在其初期就是一个分时系统。
  4. 实时操作系统:
    • 特点:系统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内响应外部输入。
    • 分类:
      • 硬实时系统:不满足时限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飞行控制系统。
      • 软实时系统:不满足时限可能会降低系统的性能,但不会导致灾难,如多媒体播放器。
    • 操作方式:实时操作系统的任务调度是基于优先级的,且通常会预先定义每个任务的执行时间。
    • 优势:满足特定应用场景的实时需求,如嵌入式系统和工业控制系统。

操作系统引导

引导流程

简单而言,包含如下步骤:

从ROM中读取BIOS、读取MBR中的分区引导程序、执行bootloader、加载操作系统

具体而言

  1. 电源开机(Power-On):
    • 当计算机电源被打开时,系统会执行加电自检(Power-On Self-Test, POST)。
    • 这是由系统的BIOS或UEFI固件负责的,其目的是检查并确保基本硬件组件(如CPU、RAM和主板)处于工作状态。
  2. BIOS/UEFI 阶段:
    • BIOS/UEFI会初始化并检查硬件。
    • 根据其配置,BIOS/UEFI会决定从哪个设备(例如硬盘、光盘、USB或网络)启动。
    • 之后,它会读取该设备的启动扇区。
  3. 引导加载器(Bootloader):
    • 启动扇区中包含的代码被执行。这通常是引导加载器的第一部分。
    • 引导加载器的主要任务是加载操作系统内核。它可能由多个阶段组成,特别是当操作系统存储在硬盘的非连续扇区时。
  4. 加载操作系统内核:
    • 一旦引导加载器被执行,它会从文件系统中找到并加载操作系统的内核到RAM中。
  5. 内核初始化:
    • 操作系统内核开始运行并进行自我初始化。
    • 它会检测和配置系统上的硬件资源,例如设置中断、初始化设备驱动、建立内存管理结构等。
  6. 启动系统服务和守护进程:
    • 在内核初始化后,它会启动一系列的系统进程或服务来管理各种系统任务。

2 - 程序运行环境

需掌握CPU运行模式以及程序的链接和装入方式,可能会在选择题中考察。

CPU运行模式

CPU的两种运行模式:内核模式(又称为特权模式、系统模式或超级用户模式)和用户模式是操作系统设计中用于隔离系统关键任务与普通任务的机制,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 内核模式(Kernel Mode):
    • 当CPU运行在内核模式时,它可以执行所有的指令集和直接访问所有的硬件资源。
    • 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即内核)通常会在这种模式下运行。这允许内核进行如管理内存、任务调度、直接硬件访问等关键操作。
    • 如果程序(通常是设备驱动)在内核模式下出现错误或异常,往往会导致整个系统崩溃或出现蓝屏等严重故障。
    • 由于其对硬件的直接访问能力,恶意软件如果能在内核模式下运行,可能会对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确保只有受信任的代码能在内核模式下执行是非常重要的。
  2. 用户模式(User Mode):
    • 当CPU运行在用户模式时,执行的代码受到严格限制,不能直接访问硬件或执行某些特权指令。
    • 大多数应用程序都是在用户模式下运行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应用程序出现问题或崩溃,也不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 要从用户模式访问硬件或执行其他特权操作,应用程序必须通过系统调用(system call)来请求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这样的设计提供了一层保护,确保了用户程序不能直接干扰系统的关键部分。

系统调用

系统调用(system call)是运行在用户模式的应用程序与操作系统内核之间的接口。当应用程序需要执行一些它在用户模式下不能直接完成的任务(如文件操作、网络通信、创建进程等)时,它可以通过系统调用来请求操作系统内核在内核模式下为其执行这些操作。

特点

  • 特权级的转换:应用程序通常在用户模式下运行,而操作系统内核在内核模式下运行。系统调用提供了从用户模式到内核模式的一种安全的转换机制,这样内核可以代表应用程序执行特权操作。
  • 系统调用的类型:常见的系统调用类型包括进程管理(如创建、终止进程)、文件操作(如打开、读取、写入、关闭文件)、网络通信、设备控制、内存管理等。
  • 性能开销:执行系统调用涉及上下文切换,从用户模式到内核模式,然后再返回。这会带来一定的性能开销。因此,频繁地进行系统调用可能会影响应用程序的性能。

程序的链接

程序的链接是将编译后的代码模块(通常是目标文件)和其他所需的库组合在一起,生成一个可以执行的程序或库的过程。链接过程由链接器(linker)完成。

静态链接和动态链接

根据所使用的库的链接方式,链接可以分为静态链接和动态链接。

  • 静态链接:
    • 当使用静态链接时,外部代码和库在链接阶段被整合到最终的可执行文件中。这意味着,如果程序使用了某个库的函数,那么这些函数的代码会被复制到最终的二进制文件中。
    • 结果是一个较大的可执行文件,因为它包含了所有必要的代码以独立运行。
  • 动态链接:
    • 使用动态链接时,外部库不会被直接嵌入到最终的可执行文件中。相反,程序包含了对动态链接库(如Linux中的.so文件或Windows中的.dll文件)的引用。当程序启动时,这些库会被加载到内存中供程序使用。
    • 动态链接的库通常称为动态链接库(Dynamic Link Libraries,DLL)或共享对象(Shared Object
特点/链接方式静态链接动态链接
文件大小通常较大,因为库代码被整合到可执行文件中通常较小,只包含对库的引用
运行依赖不需要外部库文件需要相应版本的动态链接库文件
存储效率较低,每个程序都有库的一个副本较高,多个程序共享同一个库文件
更新便利性较差,更新库需要重新链接和分发程序较好,只需更新库文件
启动性能通常更快,无需加载外部库可能稍慢,需要加载外部库
跨版本兼容性较好,因为程序包含了特定版本的库代码可能出现问题,特别是当库接口发生变化时

程序的装入

程序的装入是指将程序或进程的代码和数据从磁盘加载到主存(RAM)中的过程,使其准备好被CPU执行。装入过程在程序执行周期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常由操作系统中的装入器(loader)完成。

绝对装入

适用于单道程序环境。在编译时,若知道程序驻留在内存的某个位置,则编译程序将产生绝对地址的目标地址。绝对装入程序按照装入模块的地址,将程序和数据装入内存。由于程序中的逻辑地址与实际地址完全相同,因此不需要对程序和数据的地址进行修改。

另外,程序中所用的绝对地址,可在编译或汇编时给出,也可由程序员直接赋予。而通常情况下在程序中采用的是符号地址,编译或汇编时在转换为绝对地址。

可重定位装入

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多个目标模块的起始地址通常都从0开始,程序中的其他地址都是相对于起始地址的,此时应采用可重定位装入方式。根据内存的当前情况,将装入模块装入内存的适当位置。在装入时对目标程序中指令和数据地址的修改过程称为重定位,又因为地位变换通常是在进程装入时一次完成的,故称为 静态重定位

当一个作业装入内存时,必须给它分配要求的全部内存空间,若没有足够的内存,则无法装入。此外,作业一旦装入内存,整个运行期间就不能在内存中移动,也不能再申请内存空间。

LOAD 1, 6
Add      1,8
Store  1,10
A               
B               
LOAD 1,106
Add   1,108
Store 1,110
A               
B               
0
2
4
6
8
100
102
104
106
108
10
110
地址空间
存储空间

动态运行时装入

也称为 动态重定位。装入程序把装入模块装入内存后,并不立即把装入模块的相对地址转换为绝对地址,而是把这种地址转换推迟到程序真正要执行时进行。因此,装入内存后的所有地址都是相对地址。这种地址需要一个重定位寄存器的支持。

LOAD      500
12345
500
1000
+
LOAD      1.500
12345
0
100
500
1000
1500
地址空间
存储空间

动态重定位的优点在于可以将程序分配到不连续的存储区;在程序运行之前可以只装入部分代码即可运行,然后在程序运行期间,根据需要动态申请分配内存。

3 - 操作系统结构

了解操作系统结构的多个概念,可能在选择题中考察。

分层和模块化

操作系统的设计和结构在历史上经历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为了增加可维护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分层和模块化是操作系统设计中两种主要的技术方法。

  • 分层结构:
    • 概念:在分层的操作系统中,系统被划分为多个层次或“层”,每层都为其上的层提供服务,并依赖于其下的层。
    • 优点:
      • 每层只需与其直接的上下层进行交互,简化了设计和调试。
      • 提高了灵活性,因为改变某一层的实现不会影响到其他层。
      • 有助于保护和安全性,因为较低的层(如硬件访问层)被封装起来,上层代码不能直接访问。
  • 模块化结构:
    • 概念:模块化操作系统基于模块的概念,每个模块都有一个特定的功能,各个模块之间的交互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进行。模块化与面向对象编程中的封装和抽象概念类似。
    • 优点:
      • 易于维护和更新。如果某个模块需要更改或修复,可以独立于其他模块进行。
      • 提高了可扩展性。新的功能或模块可以相对容易地添加到系统中。
      • 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因为每个模块的功能都被限定在明确的边界内。
level 0
hardware
level 1
level N
interface
operating system
process management
disk
management
file
management
process control
process scheduling
memory
allocation
memory
protection
disk
management
directory
management
Operating System Hierarchy
Operating System Modularity

微内核和宏内核

  • 宏内核(Monolithic Kernel):
    • 特点:
      • 在单一的地址空间中运行大部分系统服务,如设备驱动、文件系统、网络协议等。
      • 所有的内核服务都运行在内核态。
    • 优点:
      • 由于所有的服务都在同一个地址空间中运行,因此服务间的通信较快。
      • 传统上,宏内核系统比微内核系统性能更高。
    • 缺点:
      • 如果内核中的一个部分失败,整个系统都可能崩溃。
      • 随着功能的增加,内核可能会变得臃肿,导致维护困难。
    • 示例:传统的UNIX系统、Linux都是基于宏内核的。
  • 微内核(Microkernel):
    • 特点:
      • 只有最基本的服务(如基本的进程和线程管理、地址空间和IPC)运行在内核态。
      • 其他服务,如设备驱动、文件系统等,作为用户空间的独立进程运行。
      • 内核和服务间通过消息传递进行通信。
    • 优点:
      • 更高的系统稳定性。用户空间的服务(如驱动程序)如果崩溃,不会影响整个系统。
      • 更加灵活,允许在运行时更改或添加服务。
      • 更容易扩展和维护。
    • 缺点:
      • 由于需要频繁的上下文切换和消息传递,通常性能会稍逊于宏内核。
    • 示例:IOS是基于微内核的系统。
Hardware
Hardware
Basic IPC, Virtual Memory,
Scheduling
Basic IPC, Virtual Memory,...
Hardware
Hardware
Device Driver, Dispatcher
Device Driver, Dispatcher
Schedular virtual memory
Schedular virtual memory
IPC, File System
IPC, File System
VFS, System Calls
VFS, System Calls
Application
IPC
Applicatio...
Unix
Server
Unix...
Device
Driver
Device...
File
Server
File...
Application
Application
Application
Application
Microkernel
Microkernel
Monolithic Kernel
Monolithic Kernel
Text is not SVG - cannot display

虚拟机

虚拟机(Virtual Machine, VM)是一种模拟真实计算机的软件实现,能够在物理机上模拟出多个和真实硬件环境相似的独立的虚拟计算机环境。每个虚拟计算机环境都可以运行独立的操作系统并运行应用程序,就好像它们在真实的物理机上一样。

Physical Server
Physical Server
Hypervisor
Hypervisor
App1
App1
Bins/Lib
Bins/Lib
OS
OS
VM1
VM1
App1
App1
Bins/Lib
Bins/Lib
OS
OS
VM2
VM2
Virtual Machines
Virtual Machines
Text is not SVG - cannot display

Hypervisor,也称为虚拟机监视器(Virtual Machine Monitor, VMM),是一种在主机操作系统和虚拟机之间的中间软件层,它允许多个操作系统同时在同一台物理硬件上运行。Hypervisor的主要职责是创建、运行和管理虚拟机,同时提供硬件资源的抽象,从而使每个虚拟机都认为自己是唯一运行在物理硬件上的操作系统。